19日,毕马威发表的行业调研报告指出,自从中国保监会取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的销售限制后,外资保险公司瞄准了开放的中国车险市场和参与并购活动所带来的商机。
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保险业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之一。现时只占1%市场份额的外资保险公司努力通过进入整个非寿险市场或者大量参股现有中资保险公司来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已经完成相应的计划,另一些则还在尝试中。自从交强险市场开放给外资保险公司后,已经有9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交强险执照,其中7家已正式销售交强险保单。
毕马威中国保险业咨询服务(中国大陆)主管普安同(Tony Compton) 指出:“并购正如火如荼,虽然乍看并购或许高昂,但要迅速进入中国非寿险市场的确要付出相应的溢价。这是因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富有并会购买更多的汽车,中国的非寿险市场将会在车险保费带动下继续增长。和其它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汽车渗透率仍属偏低,增长空间相当可观。而可以和外资保险公司结盟的中资保险公司却寥寥可数,所以透过并购取得市场分额的机会可能一瞬即逝。”
在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增长以及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会逐步上升,同时对服务的期望值将越来越高,这将促使保险公司变得更加以客户为导向。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保险业,而保险业也为政府提供支持。所有这些因素都为中国非寿险市场规模的持续性增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调研结果清楚显示,为应对业务增长及服务的期望值上升,保险业界在风险细分、新销售渠道、业务模式、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亦越来越大。
毕马威中国保险业中国主管合伙人李乐文表示:“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交强险市场将会令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并对国内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他们将会顽强地应战。由于中国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习惯偏好,即渴望凡事都能够在互联网完成;如果外资保险公司能够利用自身海外经验,比本地保险公司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网络直销渠道,这将极大地吸引消费者并扩大市场份额。”
调研报告亦指出,放宽商业车险(非强制保险)产品及价格管制,将会为大型中资保险公司提供了额外的竞争手段,即未来可以通过更好的风险细分、更低的价格、更多的保险保障等来提升其市场占有率,使小型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较不利的境地。同时,64%受访的保险公司已经着手定期开展基于风险基础的保费分析工作,远高于去年的33%。反映出在交强险市场迈向自由化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更加重视客户选择和基于风险的定价方法。毕马威预期自由化将在未来几年内发生。
令人鼓舞的是一些保险公司已开始使用更先进、富有创新的车险产品和定价方法。譬如,运用安装在汽车上的电子行驶记录仪,结合卫星定位、移动通信传输等技术来收集、传输、分析驾驶行为资料;这将帮助保险公司在政府即将撤销车险产品及定价管制之前做好准备。
截止2012年底,已有约20家保险公司获得了车险电销牌照。同时,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积极推动网销,而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已开始实施交叉销售战略。对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和2008年的业务占比几乎为零相比,现新渠道贡献的业务占比为15%;增长非常迅速并且还在提速。
普安同补充说:“在车险电话销售的引领下,直销渠道推动了全国保险销售渠道体系的转型。交叉销售以及通过保险公司自有在线平台或第三方价格比价网站进行的网络销售开始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调研报告指出,车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自2009年起一直维持在100%以下,但也出现了一丝恶化的征兆。不过,尚在成长期的中国非寿险市场已发展到利润持续增长的关键里程,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稳步增长。与海外市场情况比较,中国的纯损失率较低而费用率则较高。因为保险责任水平会随着人均财富水平提升而增加,毕马威预期纯损失率将会上升。保险公司也已关注费用率问题,并会采取以新技术和数字化为主的转型方案提升客户服务并同时降低其费用率,从而保持业界的综合成本率处在一个健康的区间内。
李乐文总结说:“尽管可能会再三延迟,车险费率和其他保险产品的费率将会变得更市场化。在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这将不只是带动一、二线城市,甚至是增长迅速的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因此,尽管过去两年保费的增长率有所放缓,我们预计未来3至5年车险保费仍能保持10%或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而我们知道不少外资保险公司都希望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