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论衡险资配置: 做到风险收益比最优

2013-08-07 12:50:10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本报记者 康民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论衡险资配置: 做到风险收益比最优

    □本报记者 康民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视。研究表明,投资组合的长期业绩主要取决于资产配置管理。在近日由《中国保险报》主办的主题为“中外资管论衡保险资产配置”的第7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上,多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表示,从表面上看,资产配置是根据投资目标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的行为,而实质上,这是一个追求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过程。

    资产配置是核心

    7月底,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班上强调,要抓紧建立市场化的保险资金运用机制。

    在本期保险热点对话中,中国保险学会主要负责人姚庆海认为,保险资金运用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保险行业影响巨大。最近一年来,保监会针对资金运用连续出台了多项重大决策,必然会深刻影响到保险业的整体面貌。

    姚庆海表示,在金融行业里,保险一直号称“三大体系”之一,而从保险的产品范围、产品属性来讲,都比银行、证券、信托更为广泛。保险业不仅有保障类产品,还有存款类产品、投资类产品,这应该是保险的核心优势。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老百姓对保险的认可程度低,在金融领域保险业影响力偏小,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美誉度不高。原因之一在于保险产品不能达成其应该创造的价值,在销售和理赔过程的服务没有达到社会要求。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在于险资投资收益率偏低,达不到预定水平。因此,提高中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入手,整体带动保险资产收益上升,给客户更高的回报。要做到这一步,保险资产的配置尤为重要。

    行业人士认为,资产配置是保险资金运用最为核心的环节,从业务分量和技术含量上来讲都是第一位的。有专家甚至表示,要做好保险资产管理的收益,90%在于资产配置。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杜金燕提出,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资管时代”,在资产负债管理以及相关的业务上,保险资管公司如何将自己独有的优势在资产配置上体现出来,是可以影响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格局的重要问题,值得资产管理行业中的每个人认真思考。

    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苏罡认为,资产配置首先要符合资产管理的要求,需要从宏观方向和公司风险两个方面来衡量。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资产配置必须把握好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和方向,同时要注意金融体系的自身特点。

    投资没有固定模式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全表示,从配置的角度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市场上有很多金科玉律,比如规定债券资产、组合配置应该如何操作,以及“60∶40”的比例分配,还有被动、主动投资理论等。但是从2008年以后,所有这些理论都受到了挑战。李全说:“我认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这些理论,反映到市场操作中,我觉得就是‘投资不要贴标签’!”

    同样,平安集团投资管理中心风险绩效部门长张承刚认为,投资没有一个可以统一遵循的固定模式,在做配置的时候,必须考量当时的市场环境。特别是现在属于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和国内监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需要转变资产的配置模式。国内的配置模式已经转变为基于风险的配置,虽然这一模式在国外还存在很多争论,但对于国内而言,肯定比原来高风险高收益的模式更好。

    谈到国内国外的对比,苏罡进一步分析,之所以保险资产配置中有大量的银行存款和债权计划,原因就是保险配置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只有满足这个前提条件才有可能实现最大的收益。不管是什么样的投资类别,只要抓住中国宏观经济的特征和金融体系的特征,就具备了获得收益的条件。

    而阳光保险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裁、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德晓表示,在多元化配置之前首先要明确公司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这是合理设置投资目标的前提。风险偏好是公司对风险的基本态度,决定了公司对风险水平和风险种类的选择,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发展阶段、业务特点以及投资管理能力等密切相关。风险承受度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本实力、偿付能力充足率、融资能力、业务特性以及监管要求等。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尤其需要考虑负债方的成本、期限结构、现金流等特性的约束。这些特性要求资产组合在收益、期限和流动性方面与之相匹配。

    苏罡同样认为,要做好资产配置,必须与公司自身的负债特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资产配置的背后其实是风险的配置。“表面上看是选择了不同类别的资产做配置,其实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如何选择风险。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必须首先想好风险怎么配置——是计划在信用领域承受风险,还是在市场波动领域承受风险,或者是在流动性方面承受风险。之后再考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就可以大致判断自己最后能承受的下限空间。做好这样的判断,即使面对最惨淡的行情、最悲观的预期,投资者也能够承受得住。因此资产配置的核心是风险的配置。”

    王德晓则进一步指出:“当我们考虑风险的时候,其实不只是分析每类资产的风险类别,更要考虑风险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经济增长风险、通胀风险等。如果我们对这些风险及背后驱动因素有很好地理解,那么就可以对各类资产未来的风险收益及相关程度做出合理的判断。”

    颠覆固有理念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保险资金的长期资产主要配置在债券与银行存款上,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不够,长期的和高利率的债券品种缺乏,投资收益率较资金成本而言,难以获得合理可观的期限利差。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一般期限较长,收益率在6%左右,明显优于目前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将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利差收益。

    对此,王德晓的看法是,要科学评估各类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性,以及风险背后的驱动因素。他强调:“股票、债券、基金、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等类别资产,都有自己的风险和收益特性。”因此,在资产配置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分散化。但这种分散化、多元化不是各类资产的简单组合,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的相关程度。

    李全直言,以前说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但现在市场上却会出现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的行情,比如一段时间以来的中国股市,即使是比较市场化的H股,20年来大概也就涨了43%,实际平均下来一年大约2%左右;相对而言,买一个50年的债券至少也比这个收益高出一两倍——也就是说,高风险的市场,将时间拉长后其收益水平并不高。李全强调:“投资管理人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没有哪一个阶段可以找到一个常胜法宝。只赢不输是不可能的。”

    “2009年以后,A股市场的表现对大家的信心影响比较大。”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军表示:“但与此同时,保险投资渠道放开,使得整个保险资金运作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事实上,保险投资与其他投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多了一些特殊的约束,主要是配置问题和超额回报的问题,而这又与各家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时机选择能力密切相关。”

    谈到约束,张承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对而言,保险资金受到的约束比其他金融机构要多一些,包括偿付能力和收益期限的要求;对于上市的保险公司来讲,还要面临更多的财务要求,所以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一些。”

    实现风险收益比最优

    来自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保险资金债券配置比例始终保持在45%~55%之间,收益率在4%~4.5%之间,年均债券投资收益占行业投资收益的43%,债券投资是规模和收益相对稳定的一个渠道。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平均收益最高,但波动最大。

    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杨平表示:“对于资产配置而言,我最看重的是投资目标,不论是选择债券还是选择权益类或是其他类别,所有操作步骤都要围绕着目标来进行,而投资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有连续性。有了明确的投资目标,就可以放弃掉一些东西。同时,根据目标可以主动地控制各个资产类别的权重,并进行调节,这应该是做投资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说到这里,杨平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任建畅表示,怎么把大类资产配置想得更清楚,然后在优化组合里找准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必须符合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管理的要求。做好这个定位以后就好办了,将安全性、流动性的因素考虑进来,整个配置的基本框架应该出来了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