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地方债不是洪水猛兽

2013-08-05 11:28:53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罗天昊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地方债不是洪水猛兽

    □罗天昊

    近日,审计署进行了第三次地方债审计,估计中国的地方债超过10万亿元,同时,有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为此,相关部门已经紧急叫停政府平台项目审批和拆借。

    事实上,地方债务并非洪水猛兽,相反,将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和中央与地方关系重塑产生深远影响,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

    近10年来,各地如何发展,国家规划的色彩日益浓厚,哪些地方得到扶持,很多不是依靠市场判断,而是根据政治地位排队。比如,最近几年,新区都落户到几个政治地位高的直辖市,后来才逐步扩展,这对于其它地方是不公平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某种意义上,与国家资源的分布不均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得到了优先眷顾,中央大力扶持,疼爱有加;有些地方却无人问津。本次地方大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其实对于国家的均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存在两大经济体系:一是横向的经济,就是区域经济;二是纵向的经济,即产业经济。目前,这两大经济体系均出现了问题。

    就纵向的产业经济而言,从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至今,各级投资几乎都流向了建筑、钢铁、铁路、公路等基础行业和重工行业,而一些主流行业则危机重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纺织、玩具等大量生活消费型企业纷纷倒闭。从企业所有制来说,大规模投资浪潮,主要偏向了各种中央垄断企业以及地方性国有企业。最终造成了对于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伤害了中国经济的元气,改革开放前20年的努力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简言之,近10年中央收权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官进民退、亦导致了“央进地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活力体现之一,就是地方逐渐拥有比较大的发展自主权,最近几年央企的强势扩张和中央财权的重新集中,事实上削弱了地方自主权,到北京跑项目,远比发展本土经济、培育本土品牌来得快。于是,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一种重视大项目而轻视中小企业的风气。

    地方积极发债,将打破按权力配置资源的模式,稀释资源错置的祸害,同时,将冲破垄断央企的挟持,逐步形成地方自主发展的传统,掀起地方经济自主的风潮。弱化行政计划,还权于地方。中国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限进行重新划定,确立以地方为主的发展体系。

    从投资效率上说,各地依据当地要素禀赋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更符合当地需求,亦更具效率。

    此外,本次的地方自主投资风潮,亦将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造成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但是,这种模式不能长久。高额投资,以透支未来为代价,投资枯竭的情况即将出现。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大众消费,将成为中国未来振兴的希望。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国内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约在70%,而中国只有40%,差距巨大。地方大规模投资,如果集中在社会保障和内需上,将是功莫大焉。

    随着地方投资的不断调整,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消费领域。同时,在提高民众收入、消除两极分化方面,完成类似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消费计划的过程,实现经济结构的彻底转型。

    所以,地方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投对投资方向;地方不是钱多花不完,而是做正经事确实缺钱。

    (作者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