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保险制度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消息人士引述央行报告
* 存款保险有望年内出台,辅佐利率市场化--分析人士
* 差别费率、赔付额等诸多要素恐难一步到位
* 拖延制度出台的阻力--谁出钱、出多少?
谢衡/张胜男
路透北京6月6日 -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业内人士听了20年的“楼梯响”之后,终于有望在今年露出真容。
中国央行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存款保险制度有了比较明确和具体的表述,这让分析人士相信,年内有望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保驾护航。当然,这一新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具体方案设计料将尽量减少对中资银行业绩的冲击。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走到今天,就差最后一公里了。而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没有这个制度,这最后一公里就走不完。”金融专家赵庆明说。
看过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的消息人士引用报告内容称,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将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市场化制度保障。
一位国有银行的相关人士表示,最近监管层多次就存款保险制度找各家银行召开座谈会。
“种种迹象上看,最快夏季,晚点也在年内,存款保险应该推出来了,我们也在时刻准备着发报告呢。”一家总部在广州的大型券商行业分析师说。
发改委负责人近日表示,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是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部署的“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该负责人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金融制度,无论是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对建立完备的市场风险补偿和退出机制、发展多层次金融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人士已推测中国金融改革或将加速。国务院高层的表态既显示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决心,亦预示着将实质性全面推出一揽子方案。其中,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基础性建设亦更显迫切,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可能在今年推出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
**难以一步到位**
遵循中国过去十年的金融改革的思路,影响深远的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一朝启动,而付诸实施则不可能一步到位,预计将渐进实行以保持弹性。
从1993年中国国务院首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该制度已酝酿研究了整整20年,期间不乏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和相关方的掣肘。以史为鉴,存款保险制度因涉及多方利益,要素设计更须谨慎斟酌。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核心要素之一的保险费率,分析人士就有不同的预测。
“费率是这个制度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一开始不会是差别费率,一刀切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现的。”赵庆明说。
赵庆明认为,设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小银行本来经营压力就大,如果费率还更高的话,可能反而一下子就引发风险了。“未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奖勤罚懒,实施差别化费率”。
而中信证券发布的报告则预计,中国将先实行简化的分类差别保险费率,按商业银行属性分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信用社,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率水平,条件具备后,再过渡到风险差别费率。
该报告提出,在存款保险制度推行初期0.04-0.12%的差别费率水平或较为合适,比如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信社三类群体分别实行0.05%、0.08%和0.12%的费率水平。
上述广州大型券商的银行业分析师则认为,大行和小银行的费率差别应该仅在0.01%,“仅是象征性的差别,并不会明显提高小银行的成本。”
对于事关中小储户利益的赔付额,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邵科认为,存款保险机制“由暗转明”,存款保障程度将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如果过于剧烈,在短期内很可能冲击中国金融体系。
邵科建议建借鉴日本的方式,在全额保险的过渡期安排结束后,才正式采取限额存款保险制度。在过渡阶段,提高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了解与支持,以促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
中信证券则认为,为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中国也应采取限额赔付的方式。考虑到中国国内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因此存款保额的上限可以较世界主要国家存款限额与人均GDP比值4的水平较高一些,因此20-30万元人民币是比较合适的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存款保险会让老百姓更相信存款是安全的,甚至连理财产品都不会出问题了,从而使存款人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关注度下降;另一方面对参与存款保险的银行提供了过度冒险激励,银行可能在缺乏有力监管的条件下,从事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风险活动,进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真金白银之争**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中国各家银行就要舍弃部分利润用于缴纳保费了。分析人士相信,该制度对银行业绩的压力将比较有限;而且也不能只靠银行保费,发展初期还需“国家”出钱。
赵庆明认为,监管层会充分考虑存款保险费率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将设定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安排。加之中国银行业目前整体状况还不错,也还有时间逐步积累保险基金。
“影响利润也就在1-2%,还不如调一次存款准备金或降息的影响大。”上海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说。
据中信证券测算,在开始实施存款保险的五年内,对上市银行年净利润的影响为1%;在五年后,即存款保险基金已经达到目标水平的0.3%,对其净利润的影响为0.4%。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商业银行缴纳的保费之外,中国的存款保险的初期基金应还包括国家财政、中央银行拿出的资金。此外,作为多家银行大股东的中央汇金公司,亦可以通过减持国有银行股份的方式筹集资金,作为存款保险基金的初始资金。
也许正是因为需要多个部门机构拿出真金白银,拖延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谁出钱、谁牵头,都是要扯皮的事。其实四大行对此的阻力也不小,它们认为自己就是大到不倒,根本不需要这个保险金。”一位资深的金融界人士这样说。
“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国家实际上承担了隐形的担保责任,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央行报告称。
上述资深金融界人士表示,2006年就说存款保险呼之欲出。实际上那个时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时机。当时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经济又处在上升周期,银行利润增速很快,拿出些钱来交保险没有什么压力。
而时至今日,中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膨胀了数倍,一个很小的比例,都是一个巨大的绝对额。另一方面,银行利润增速将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也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06年末的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3.9万亿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总资产14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较06年增加了2.2倍。
“不过,中国改革错失最好时机的事儿多了…不管怎样,这个(存款保险)制度现在能推出来总比一直没有强。”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