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发展。2010年,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总体发展思路,其中“三中心”之一就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四川保险业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积极发挥功能作用,大力服务四川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尤其在支持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周璐 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是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聚集。一直以来,四川保监局高度重视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注重通过引入多种形态的保险机构,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一方面,四川保监局以法人机构为着力点,积极鼓励、争取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在川投资设立法人保险机构,发挥法人机构的辐射功能,提高西部金融中心的影响力。近年来,锦泰财险顺利开业,填补了四川省没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空白。中航集团成功入股安盟保险、和谐健康保险迁址成都,成都在中西部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另一方面,四川保监局还积极引进保险公司来川设立多种形式的区域管理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目前已有16家保险公司在成都设立了23个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包括平安保险集团的数据科技中心、阳光保险集团的电话销售中心等,服务对象覆盖全国,辐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 除此之外,四川保监局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四川省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信息,争取保险资金投入四川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目前,保险资金在川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广泛参与了能源电力、金融服务中心、酒店物业等大型项目建设。其中,平安集团投资42.5亿元与四川发展集团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为优势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太平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川高速设立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20亿元投资南广高速;太平洋保险集团投资20亿元在成都市建立IT研发及后援服务中心。 积极引进有专业特色的保险机构来川设立分支机构,如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汽车保险公司等,不断丰富主体结构。截至目前,落户成都的保险公司有法人机构3家,省级保险机构72家,保险公司总资产1905.82亿元。专业中介法人机构84家,兼业代理机构10170家,保险从业人员19.27万人。据统计,2012年全省保险业务规模达到819.53亿元,居全国第8位。今年1月-9月,实现保费收入712.31亿元,居全国第7位。四川保险市场规模、机构数量均居西部第1位。成都市2012年保费收入369.05亿元;今年1月-9月,成都市实现保费收入294.87亿元,业务规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居中西部第1位,基本形成一个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日趋改善、风险安全可控的保险市场。 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保险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金融保险中心,离不开保险市场高度发展,离不开保险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2012年,四川保险业为社会提供19.05万亿元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232.9亿元,同比增加21.85%,在完善农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方面,立足四川农业大省实际,大力发展涉农保险。2012年,四川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达到23.18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目前,四川具有中央财政补贴的农险品种达到11个,涵盖了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全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迅速,覆盖全省19个市州,实现保费收入1.54亿元,赔付支出4705万元,为504万农民提供205亿元风险保障。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推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式发展。今年以来,四川保监局按照保监会等部门安排部署,配合发改、卫生等部门做好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目前,7个市州试点工作顺利展开。此外,四川保险业积极稳妥参与新农合、城镇居民、职工补充医疗等各项医疗保障业务,覆盖全省21个市州。养老保险公司发挥在精算、资产运用、缴费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作为受托人或投资管理人,参与企业年金管理。 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方面,保险业积极发挥在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中的专业优势,帮助投保企业和投保人降低和分散风险,减少风险损失。通过事前防灾预警、事中救灾减损、事后及时理赔,帮助企业和受灾群众加强风险管理,恢复生产生活。特别是在“4·20”芦山地震和“7·9”洪灾泥石流灾害中,保险业快速行动,扎实开展查勘理赔,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10月8日,“4·20”芦山地震结案率达95.67%。 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保险业通过发展责任保险,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2012年,全省责任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20.17%。校方责任险覆盖全省2.5万所学校、1309万名在校学生。环境污染责任险快速发展,试点范围扩大到石化、钢铁、冶炼、制药、造纸等行业。四川保监局还与交管部门一道,指导行业实施酒驾和保险费率挂钩,通过费率杠杆引导公众增强安全驾驶意识,减少事故发生。 在完善金融体系方面,保险业积极发展保证保险,帮助分担信贷风险。2012年,全省保险业承担个人车贷、房贷和消费信贷风险保障44.16亿元,通过企业应收账款、银行承兑汇票加保证保险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融资保证超过30亿元。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获得银行融资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还为221家小微企业提供“信保易”服务,保障出口收汇风险,缓解承接海外订单和贸易融资难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保险发展环境 保险业发展,一靠政府支持,二靠政策引导。10年前,四川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四川保险业发展的意见》,打开了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空间。2006、2007年又连续召开了全省保险工作会议,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一行三局”已建立起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四川保监局与旅游、科技、环保等部门在推进旅行社责任保险、科技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 保险业的基础是最大诚信,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9年《保险法》修订实施后,四川保监局在认真贯彻实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完善促进四川保险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保险行业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机制,创造保险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保险违法犯罪行为。 以行业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支持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中心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四川保监局将继续不断营造外部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以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功能作用的不断发挥,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不断完善保险市场体系。鼓励保险法人机构在川设立保险分支机构,积极配合筹建寿险保险法人机构。继续加强对各保险总公司宣传,争取保险企业在川设立区域性管理机构、业务研发中心和后援服务处理中心,提高四川保险业对西部和全国的辐射和影响力,服务四川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进一步加强市场基础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构筑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保险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做好成都市诉调对接试点,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完善行业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公开保险违规行为力度,增强保险市场的透明度;引入社会监督,建立与公司内控、行业自律、保险监管并重的外部监督机制。 积极引进保险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各类保险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制定保险人才专业目录,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营销服务人才;积极引进专业培训机构,鼓励保险机构选择成都作为人才培训基地,努力将成都建成保险人才培训中心。 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建立保险监管部门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和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传递,切实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加大保险知识普及力度,积极宣传保险业在经济补偿、抗灾减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增强全社会的保险意识。 |
上一篇: 农村保险互助社 在防灾减损中表现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