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与国际上的多支柱养老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归因于各层次之间尚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顶层设计尤为关键。同时商业养老机构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还没有落实。 □本报记者 杜菲 日前,中国养老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养老基金、保险、投资、财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养老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养老问题是任何一个老龄化国家都会关注的问题,据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比重最高、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指出,按照国际标准,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每年要增加近1000万老龄人口,养老形势严峻。 进一步构建多支柱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层次为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层次为企业年金制度,第三层次为个人养老储蓄。基本养老保险以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保持退休职工一定水平的生活待遇,个人储蓄是对有较高养老保障需求的社会成员的鼓励性手段。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副司长李伟民介绍,截至2012年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共覆盖7.88亿人,当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为2.18万亿元,支出1.67万亿元,年末累计结存2.62万亿元;在企业年金方面,共5.47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覆盖职工1847万人,年末累计结存4821亿元。 但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至今,诸多问题突显,呼吁改革的声音不断。李伟民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老龄化趋势加剧,中国养老保险事业面临了新的挑战。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推崇多支柱养老模式。董克用表示,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与国际上的多支柱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在于我国各层次之间尚处于割裂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提出,在中国明显存在二元结构的情况下,不适合用一个统一的国民保险来覆盖全体国民。董克用、李珍等专家均提出,我国可以建立国民普惠制养老金,以防止老年人贫困,为老年人提供最低水平的生活保障,结牢最低生活保障网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我国普惠制的养老制度已经有了雏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禇福灵说,“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体现公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并不很高的国民基础养老制度。” 对于基本养老金,董克用建议,将第一层次中的基本养老金社会统筹部分独立出来,改造为基本养老金,促其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一支柱。对于第二支柱,建议把现在个人账户部分与企业年金合并为职业年金,并采用信托制的治理模式。 李珍建议,将现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分为二,一方面可提高现存的职工养老保险的门槛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收入比较低、就业不稳定的人口,可建立一个新制度,以较低的门槛使更多人以较低的费用获得相应较低的保障。 在目前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方面,禇福灵认为,应发展各类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面向个体劳动者的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等。 同时,李珍也提出,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为自愿性的养老储蓄制度锦上添花。 充分发挥商业养老机构的作用 面对养老金储备亟待提升的现状,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杜永茂认为,除三个支柱存在的严重体制问题和养老储备模式尚未从储蓄型养老转变成投资型养老制约着养老金储备的发展,商业养老机构的作用目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杜永茂介绍,截至2012年底,中国全部养老金储备仅为4.6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人均养老金储备约3400元,仅够一个中国城镇居民66天生活费用,这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有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与此同时,老龄化人口激增、城镇化水平提高、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都对养老产生了影响。杜永茂指出,根据模型测算,在不考虑养老隐性负债的情况下,仅靠养老金发放,未来10年中国养老金储备缺口会达到56万亿元,再以后10年的缺口将达101万亿元。 “中国养老金储备存在严重的瘸腿现象,企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很薄弱,没有能够担当起第二、三支柱应尽的责任。”杜永茂说。 杜永茂介绍,一方面归因于中国养老金储备的商业运作量较少。目前世界经合组织约70%、美国约90%养老金都由商业公司运作,而中国仅有10%。另一方面,中国社保基金的收益率太低,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养老金回报率大约为8%-10%,中国基本社保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仅为2%。 “其实,中国经过10多年的资本市场的发展、6年多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具备一批合格的养老金运作服务机构,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商业机构得到政府社会重视不够,作用发挥不够,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杜永茂说。 站在保险机构的角度,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菁表示,希望三个支柱的不均衡现象能够通过顶层设计重构,使市场化的主体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化主体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在制度方面,可采取监督养老保险制度,督促企业缴费基数做实,提高缴费密度,提升个人养老意识等方式。 近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已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尤其在第二、三支柱方面。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高菁建议实现“扩面提幅”,可把事业单位、公务员也纳入到这个制度,并降低企业必须缴纳社保且经营无亏损的门槛。同时,由于目前企业年金中个人缴费部分尚不能税前列支,高菁表示,希望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缴费、投资到领取等环节给予税收优惠。 在第三支柱方面,高菁则建议加快个人税延型养老政策的落地,对于有合法收入的个人,可以街道或者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投保,使其也享受到税延制度的优惠。 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有待改善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认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除了预先积累基金和筹集资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目前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仍需进一步改善,其中受托人制度是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养老金的投资管理,熊军认为,如果年金和个人账户投资运行得好,就能够提供较高的替代率,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并可以大幅度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孙杰指出,养老金投资有助于提升经济的生产率,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同时,合理的养老金体系也为老龄化社会的代际公平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李伟民表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未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就该问题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多方征求意见,提出政策建议,努力促进社会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熊军介绍,养老基金管理工作中受托人的职责很多,包括制订长期目标、决定风险政策、决定资产配置、选择投资管理人、监管委托资产等诸多方面。但是,在熊军看来,政府部门、企业年金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很多人尚未认识到受托人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基金的受托管理已经在企业年金领域取得突破和较快发展。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在商业保险机构可参与的企业年金受托领域,作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2012年5家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达到2009亿元,较上年提高了45.8%。 为进一步提升受托人的专业化水平,熊军建议明确受托人在专业知识和投资技能方面的要求,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在法律范围内赋予受托人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并安排必要的管理资源。 孙杰也表示,养老金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将会进一步支撑和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专业化、充分竞争、持续创新以及受托人制度不断的完善,将为养老金受托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
上一篇: 新华保险捐建校园安全饮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