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仝春建 “农业保险的事情懂得多一些,毕竟是好事。”刘传应说。他今年58岁,是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板墙村人,全家五口人,8亩地,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平时就他和老伴在家种地,同时还要照顾6岁的小孙女。 板墙村有1400多人,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种地的基本上就是像刘传应这样的中老年人。从2008年开始,村里开始搞农业保险,刘传应家的8亩地已经连续投保了五六年了。“第一年是村里下的通知,以后这几年都是我自己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投保。这几年水稻、小麦遭灾,陆陆续续都有赔付,我觉得农业保险还是管用的,至少没让我赔本。”刘传应说。 参保时间长了,说起农业保险的事情来,刘传应一点都不陌生。“水稻一亩现在我自己掏3.96元,保额330元,小麦一亩我自己掏2.43元,保额270元。保险公司主要保风灾、水灾、虫灾、旱灾,其它的暂时记不住了,哈哈,不好意思啊。” 问起为什么对农业保险这么熟悉,他告诉记者,不管是承保验标,还是出了灾以后查勘理赔,保险公司的人都会给他讲这些事情。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送些年画、挂历、小知识手册什么的,“那上面都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事情,没事的时候就看看,都挺实用的。有时候保险公司在村里开会,给大家讲这些东西,有空我也会去听听。”刘传应说。 在山南镇金牛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碰到了合作社的理事长赵启华,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有3000亩桑园,养蚕9000多张,加盟农户358户,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今年春蚕的产量和价格双丰收,农户们今年的收入差不了。 “2011年秋季的一场‘上架瘟’(当地对一种暴发性传染病的俗称),让农户们几乎全部绝收。去年国元农险公司给上了桑蚕保险以后,现在大家伙儿心里踏实多了。”赵启华说,“保险公司还定期来我们这儿给农户搞培训,一方面,宣传保险知识;另一方面,要讲讲怎么预防灾害,很受大家欢迎。去年有的受灾农户还不晓得报案,今年就都知道了。” 说起保险的事情,赵启华深有感触:“这个东西确实管用,虽然每张蚕种除了政府补贴,农户只需要交4块钱,但要让大家积极投保,我们合作社平时就得带头多宣传,有时还得让受灾农户现身说法,今年农户全部参加了保险。” “农业保险是新事物,让大多数农民从不了解、不理解到了解、理解,板起脸来说教肯定不行,就得结合农村的特点和农业保险的实际,用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进村入户,让农民能接受,愿意接受。”安徽保监局局长胡皖说。 国元农险合肥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助理丁昌春介绍说,为了宣传好农业保险,这几年光卡通宣传画、宣传册、年画、挂历等,国元农险就发放了5000万多份。“春节我们要送春联下乡,宣传车逢集宣传,村里有大喇叭广播,村委会政务公开栏要张贴宣传画,有时候还要邀请县剧团送戏下乡,搞‘农业保险专场文艺晚会’,很受农民欢迎。” 据介绍,由于乡村农险协保员具有联系农户的天然优势,因此,在承保理赔公示、农户签字和保险凭据发放到户、开展回访等过程中,国元农险发动协保员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工作,对提高农业保险的知晓度非常有帮助。 “合作社的宣传只能起一部分作用,出了灾,保险公司查勘、定损和理赔的时候,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解释相应的政策,让农户了解到他们最想知道的东西,这样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效果最大。”赵启华说。 对此,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韩重琦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从这几年来的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的保险宣传教育实践来看,保险消费者最想了解什么、最缺什么样的保险知识,只有在掌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相应的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去年12月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一个人身险产品之窗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保险消费者介绍各家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保险责任、温馨提示、投保案例等等,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比较全面了解保险产品的渠道,几个月下来,效果很是不错。 |